WFU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實證醫學不只是比賽,更有助於做出最適當的選擇與建議




作者: 徐珮慈 藥師 (馬偕紀念醫院台北總院)
編輯: 蔡明劭 醫師

從實習開始與實證醫學結緣


說起我與實證醫學的緣份,要回到三年前懵懵懂懂的那段實習。指導藥師是實證醫學界的翹楚,聽著其他學長姊敘述著他當年的豐功偉業,是如何在各醫院的好手間脫穎而出,又是如何繼續保持熱忱、將這份經驗再回饋給未來的學習者。回想當年的我做一份實證醫學報告,花了將近三個禮拜,當時心裡只想著自己絕對不會是這塊料,當故事一樣聽聽學長的經驗分享就行了,誰料到兩年後誤打誤撞,我竟也有機會進入這座殿堂!



口說都要有憑有據,何況是攸關人命的醫學專業


事事講求證據的年代,口說都要有憑有據,何況是醫學這種攸關人命的專業呢!文獻搜尋是我一開始最懼怕的部分,雖然學長總說這就像是逛網拍的技巧,先利用最簡單的字串,初步檢索過後再依結果來做調整,但這一直都是我的弱點,也是經過了好多次好多次的練習,學會先把臨床問題以PICO改寫成結構性問題再擬定關鍵字,並利用各資料庫不同的指令與語法應用,撒大網後再更精準的挑選適合的資料,不僅不會遺漏相關文獻,也能確保搜尋出品質最好的證據。而看似簡單、參考checklist勾選的評讀過程更是大有玄機,最重要的是保持客觀、客觀、再客觀!人家總說「數據會說話」,但我真正開始出現對評讀過程豁然開朗的感覺卻是在參加了醫院舉辦的SR工作坊後,平時我們只是評別人寫好的文獻,但反過來從頭撰寫一篇系統性回顧,才曉得答案得來之不易,從臨床問題的訂定、介入組與對照組的選擇、完整搜尋所有相關的文獻,到對結果數據的蒐集與分析,整個過程走一遍才能發現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所有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其實都很重要。


臨床決策的要義: 全面評估後做出對病人「最適合」的處置


臨床決策也是很深奧卻非常重要的部分,證據品質、好處壞處、價值偏好、費用資源,以及病人跟研究中的像不像?能不能適用在現在的醫療環境?實證醫學除了要讓我們練習文獻資料的搜尋、呈現評讀品質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這些資訊轉換成可用的臨床策略,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常常都不像研究裡收納的族群一樣那麼單純,所以除了要先評估文獻的可信度,也要將所有病人的共病,以及除了I、C方案以外的其他臨床治療選擇都考慮進去,甚至是所謂的「零方案」,也就是有沒有不用藥物、不用介入也可以達成目標的辦法。而「以病人為中心」的思量則必須整合所有的狀況,包括疾病本身的治療選擇、經濟能力、心理情緒、社會或家屬的支持都是能替病人考慮的,畢竟臨床上沒有絕對『最好』的治療方式,而是需要全面的評估然後做出對病人「最適合」的處置。進而衍生出的「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便是希望能更直接的將病人端的意見納入臨床考量,也是未來的趨勢,病人在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療策略,及可能有的選擇後,我們協助分析優缺點並支持病人依其價值觀進行決策,或許他們對療效或甚至副作用的接受度都能更高,也減少了醫病之間發生磨擦與誤會的可能。

跨領域組隊,互相激盪出更多思考模式與火花


另外,幾次參與競賽的經驗下來,堅持跨團隊、跨領域的規則實在讓我獲益良多,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部分!我們每一次的討論都是很寶貴的經驗,能與其他領域的醫療人員互相激盪出更多思考模式與火花,雖然各自的專業及臨床考量可能不同,但若都能善用自己的優勢與專長,最終便能向著共同的目標--維護病人整體的健康與安全。平時對待病人我們常強調要有同理心,對工作夥伴更是要有同理心,彼此了解及尊重,這樣才能知道對方的思考邏輯與決策模式,也培養出團隊默契。


實證醫學不只是比賽,更有助於做出最適當的選擇與建議


最後也十分感謝醫院、藥劑部、實習時前輩們的栽培,給我們機會能學到這麼多,實證醫學不只是比比賽而已,更能幫助我們在平日工作時有效率地做出最好、最適當的選擇與建議;俗話說「吃人一口、還人一斗」,感謝這些學習過程變成我的經驗,未來若有機會也非常願意將這些經驗傳承下去。